我市公布第二批课后服务工作典型案例
多元服务多彩活动 让课后时光更精彩
丰泽区湖心实验小学优雅南音少年唱
安溪县第二十小学开展竹藤编技能竞赛活动
丰泽区东星实验小学提供平躺睡课桌椅,安排1小时午休时光
洛江区河市中心小学学生走进田间地头“学农”
为贯彻落实“双减”精神,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,提高课后服务质量,更好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,泉州市教育局在公布第一批16个课后服务工作典型案例的基础上,继续组织遴选了第二批24个课后服务工作典型案例,予以推广,供各地各校学习借鉴,总结提升,推动课后服务提质增效。
1 五育并举 特色拓展课程丰富多彩
泉州一中将校本选修与课后服务深度融合,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。学校依托信息化平台,赋能教师“一键”排课,学生“淘宝式”选课,家长“线上”评课,简化课后服务实施流程,减轻家校课后服务负担。校本选修以“基础型”“拓展型”课程为主,涵盖人文素养、体育竞技、学科拓展、艺术审美、科技探索五大领域,开设30多门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,构建“双减”背景下校本课程新体系,《vex机器人》《国学非遗》《大美中文》《初中女子足球》成为课后服务热门课程。学校建立“五育并举+综合素养提升”课后服务质量标准,通过优秀作品展、诗歌诵读比赛、校长杯足球赛、校运会、文化艺术节展示汇报课后服务成果。
晋江市平山中学“四趣”提升“双减”成效,即激兴趣、育情趣、锻体趣、促学趣。提供“2+N”点单式服务,开设普拉提、瑜伽、戏曲赏析、陶笛、古文字仿制与书写、创意编程、法语入门、英语戏剧阅读、闽南四句、心理电影赏析等特色拓展课程,组织学生自主“点单”选课;编撰硬笔书法校本教材,由专任教师开设书法课程,语文老师开设阅读课;各年段开展毛毛虫、两人三足等趣味运动比赛,将体育锻炼纳入课程规划,强化学生体能和运动技巧指导;开发分层特色作业,每学期不定时开展作业检查及问卷调查,让不同层次学生“合胃口、吃得饱、吃得好”。
南安市柳城中学深耕课后“文武之道”,赋能学生全面发展。在“文”方面,嫁接高中“选课走班”机制,分科分类分层开展强基、壮腰、辅差课后服务,“共享钢琴”以及合唱团、舞蹈社、文学社、辩论社等社团活动精彩纷呈,乐竞·体育心理系大学生团队以“问诊+会诊”方式,常态化开展“大手牵小手”公益心理辅导活动,引领课后服务“心”征程。在“武”方面,以篮球、足球、排球、花样跳绳为主的“全球通”体育项目格局多点开花。建立多元课后服务评价体系,让学生评选“我最喜欢的课后服务项目”,举办校园足球赛、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活动,搭设“舞台”,让学生展示知识与技能,综合评估课后服务质效。
2 传承非遗 让闽南文化一路生花
丰泽区湖心实验小学探索“搭、推、拓”模式,传承非遗“活化石”。搭,即搭建丰富课程平台,五育融合多元发展,开设班、级、校三层级课程,一班一特色,培养学生兴趣,一级一储备,做好各项赛事准备,一校一精华,培养多样化人才。推,即推进非遗课程,延续非遗脉络。作为“非遗传习所”,让千年古乐萦绕校园、优雅南音少年唱,让“妆糕人”走进课堂、民间技艺少年传。拓,即围绕“五育”开拓思维,编写特色校本教材。开发《南音古韵》《巧手塑彩泥》系列校本教材,用于课后服务课程教学。
石狮市灵秀镇古洋小学创新课后服务模式,助力闽南文化一路生花。学校闽南文化展馆内,设有闽南童谣区、南音南戏展示及体验互动区、闽南衣食住行区、闽南童玩区,在课后服务时间段,组织学生分批参观展馆,学唱闽南童谣,学习闽南方言。学校闽南文化社团邀请非遗文化传承人进校授课,开展丰富的非遗课程——艺术类的掌中木偶、南音,体育类的滚铁环、丢沙包、“同舟共济”,实践类的闽南剪纸、妆糕人、闽南小吃等。在中午课后服务时间段,学校组织“多彩课服,筑梦启航”主题学生才艺展示,如闽南童谣传唱、闽南四句念唱、闽南小品,营造“闽南文化满校园”的良好氛围。
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融“闽南五育”课程,盘活“小家底”,力行“大服务”。课后服务活动空间由校内延伸到校外,将学校周边富有闽南元素的公共场所,如南安市图书馆、博物馆、影剧院、体育馆、李厝花园,变成课后服务活动的“新根据地”,推出“村规民约宣讲团”“华侨故事绘本社团”“闽南经典诵读会”等富有闽南风味的学习活动。学校结合闽南文化,构建以“品之端、文之慧、体之趣、艺之雅、劳之乐”为架构的五育特色课程,将“火鼎公婆”“拍胸舞”“高甲戏”“南音”等闽南非遗曲种融入大课间活动,编创“捡筘吖”“甩纸炮”闽南游戏教程,开发系列校本教材,开设南音、高甲戏、布袋戏、民乐团、闽南语吟诗等30多个闽味鲜明社团。参与“闽系”课后服务的校内外老师达100多人。
3 配餐服务 设置平躺睡课桌椅
丰泽区东星实验小学“三好”并举,让学生吃好、学好、睡好。学校午托学生参与率高达90%,由教职工、家委代表、学生代表组建“膳食委员会”,共同监督配餐公司的食材选择,所有护餐老师与值日行政100%陪餐。用餐前安排15分钟餐前教育,学习用餐礼仪,用餐中每班设置一名“小助餐员”“小督导员”,提高自主管理能力,用餐后安排硬笔练字、午间阅读、个性化辅导、午间音乐欣赏等读写活动小课程。学校采购一批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平躺睡课桌椅,安排1小时午休时光,创造更加舒适、便捷的学习和休息环境。
泉州市实验小学洛江校区用好餐“言”餐“语”,延时也延“育”。从取餐、用餐、归置餐具的点滴小事入手,教师示范指导,让学生动手实践,学习劳动技能,树立节约意识,鼓励学生把在校学习掌握的生活经验、方法运用到家庭生活,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,让“育人”在午餐午托服务中有了“时空”的延续。
4 校园学农 探索“劳动+”创新课堂
洛江区河市中心小学开展“校园学农”项目,乐在亲土育在耕园。践行“合适教育”理念,探索“实践+”模式,以河市特色农作物芋头和甘蔗为抓手,项目化开展校园学农实践,编写校园学农项目实践手册,在实践过程中开展学科融合活动,基于学生真实的学农经历和农作场景,开展“绘芋头之画”“写芋头诗文”“设计芋头广告”,达成手脑并用、知行合一的高质量学农课后服务项目。开展“蔬菜爱心义卖”活动,引导学生制定活动方案,让学生体验“真实社会”,记录心得历程,厚植爱农情怀,争当“真善美”好少年。
安溪县第六中学立足“一二三”劳动教育工程助推课后服务,开辟劳动教育基地“知行园”,将课后服务课堂搬到田间地头,将种植区设置成“责任田”,分田到班,责任到班,学生种植瓜果蔬菜,感受农耕文化魅力,努力探索“劳动+”创新课堂;安溪县第二十小学引进竹藤编非遗项目,建设传习基地,编写校本教材,开设竹藤编社团,每年举办工艺节,每学年组织开展竹藤编劳动成果展示、竹藤编技能竞赛活动,打造一批小能手;安溪县第十六小学架构“土木工程”课后服务课程,将校园边角中的小空地,改造成“童心共植园”“土木工艺园”,将闲置教室改建为土木工程学科专用教室,配置设备设施、耗材,研发校本教材,聘任校外农业、土木专技师傅为辅导员,让学生参与室内水电工艺、土木工艺等实践活动,学习日常水管、小型家具维修。
德化县第五实验小学力推百草润童心,氤氲书香增药香。在校内建设700多平方米“中草药园”,利用7000多平方米绿化带,专门种植和套种中草药,建设成“一廊、一区、一园、一景”的中草药种植和中医药文化传播基地。开设中草药校本课程,构建新课程融合。学校与德化县中医院、葛坑中草药种植实践基地合作共建,邀请行业专家和民间采药人进校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,逐步形成覆盖“环境、课程、教师、学生”四位一体的“中医药文化传承”课后服务特色课程。
此外,泉州市西隅中心小学、丰泽区泉秀实验小学、石狮市祥芝中心小学、晋江市池店镇唐厝小学、南安市第三小学、南安市梅岭小学、惠安县潮乐实验小学、永春县第三实验小学、德化县阳光小学、泉州台商投资区民族实验小学、泉州台商投资区第七实验小学等学校课后服务特色鲜明,也被列入第二批课后服务工作典型案例。
来源:泉州晚报
https://szb.qzwb.com/qzwb/pc/cons/202311/01/content_51331.html